厦门的产业发展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在网上被人提起。很多人认为厦门就是一个网红旅游城市。但是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定位,并非是在网络发达之后,才被人提起的。
在改革开放后,人们一提到厦门,就会把它和“海上花园”联系在一起。不少人表示,厦门是他们见过的众多沿海城市中最干净清爽。很多去过厦门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包容。
至少在单纯个人和城市的相遇中,厦门是一个让人没感受到负担的城市。
这和它在年做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关。很长时间里,厦门作为“海上花园”的名声在外,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人们以为厦门才是福建的省会所在。
但其实在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里,厦门的整体城建水平是差强人意的。
当然,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很多城市的城建水平都是有待加强的。
当时的厦门发展模式,是有意偏向自由港的发展路线。在那时的中国环境下,这是一个相当有益和大胆的探索。
厦门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多年来较少进行大改动的城市。在年产业定位中,厦门就已提出以工业为主,商贸、旅游、房地产业为辅的发展策略。
也就是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定位下,厦门有意把自身打造成“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这个城市发展战略,现在看起来是平平无奇。
但在年的时候,这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是相当新颖的。
很多南洋华侨也借厦门特区这个窗口,不断参与到中国发展战略模式的讨论和实践中。被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老先生,他那种不忘家乡,为民族、国家发展做奉献的“嘉庚精神”,在年首次被提到了国家层面。
很多华侨也受到“嘉庚精神”的感召,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因此,陈嘉庚先生也被誉为“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
厦门在年做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有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家提出了“小*府大社会”,第一家提出了建立特区金融体系,更是首次提出了“离岸金融”。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使命和沉淀,它们既是时代的窗口,也有各自的发展问题和潜力。在不偏不倚中挖掘它们在时代洪流中的身姿,或许才能更加看清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
之前,在文章中厦门房价缘何如此“异数”,就提到过,厦门的金融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其产业结构占有支柱产业的地位。
年的时候,厦门金融业增加值占同期总GDP比重11%。而根据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公布的数据上看,上半年,厦门市金融业增加值为亿元,占GDO比重为11.7%,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在社融规模和存贷款规模上,创历史新高,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也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