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的“传家宝”
作者/暖情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年结婚时,先生骑自行车从集体宿舍载来他的全部家当:一床棉被、几件衣服、一箱书籍,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个小锦盒,装着一枚先生大学时代的奖牌。奖牌一面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一面刻“华南工学院三好学生”。那一年,先生还特意在校门口拍了照,一脸青涩。
■■■■■
作者供图
先生出生在漳浦县一个偏远的革命老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在生产队做农活,要养育七个孩子,家里太穷,实在培养不起,只能尽力让四个男孩念书,三个女孩都没能上学。先生十分珍惜念书的机会,他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尽快做完作业,空出时间多干家务,上学前去菜园子浇水,放学后上山喂牛、捡柴火、割猪草……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努力拼搏,年考上广州的华南工学院(后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出身贫寒的先生知道父母负担大学费用很不容易,寒暑假回家就拼命干农活,那时先生都是白白胖胖放假回家,开学时又黑又瘦回学校。暑假和家人一起“抢收抢种”,割稻、运稻、晒谷,干得全身酸痛,骨头像要散架似的,累到不行,中午枕着稻草躺在树荫下就睡着了,任凭知了在头上撒欢。他利用工科男对点、线、面认识清晰的优势,插秧又快又直。直到现在村里人还夸他一个大学生锄地、犁田、推独轮车样样在行。
先生当年在校门口拍照留念/作者供图
他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刚进大学很长时间都没踏出校门去一睹花城容颜,待在校园里埋头苦读,背单词、练语法,补英语短板。周日则揣着干粮一大早到图书馆抢座位,看书、查资料,学习自觉性高,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他还担任班级团支书,组织活动、管理班级事务,因表现优异,年年被评为“三好生”。
先生说争当“三好生”,一方面是有物质奖励,奖金贴补学习费用,还有他舍不得买的文具,如“英雄”牌钢笔,当然更重要的是精神鼓励,对自己努力奋进的肯定。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感谢高考,让先生这样的农村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改变了命运。虽然我们家没有古董类的宝物,但这枚“三好生”奖牌就是“传家宝”,要代代相传。
作者
蒋寒霜,笔名暖情,厦门人。喜欢用文字记录感人瞬间,描写生活点滴。已经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刊物发表作品上百篇,系“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会员。
朗读者
齐妍,漳州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心灵夜悟””、“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