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你向往古诗里的世外意境
在海沧这个地方就能找到啦↓↓
海沧青礁村芦塘社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晨曦夕霞,牛羊成群,古诗里温馨静穆的意境挟裹着雨中特有的青草泥土香,扑面而来,人们记忆中儿时乡村的美丽景象,仿佛静止在时光里从未改变。
为了守住不变的乡愁
在这片承载着千年耕读文化的土地上
两岸同胞携手共建
共同解锁了芦塘美丽乡村建设的密码
“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
环境美村、文化兴村、产业强村……
这座千年古村
她真真切切地改变着、活化着
在专家学者看来,芦塘充分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有效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家园意识,逐步走出村庄空心化、内生能力不足等困境,开启了一次复兴家园的崭新探索,为闽台融合发展、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样本。
“对海沧而言,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既是海沧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系牢‘闽台乡愁’的必然要求。”海沧决策者深谙,作为大陆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因台而立、因台而兴,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是海沧使命所在,责无旁贷。
使命就是担当,探索就是责任。放在时代大坐标中,海沧,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几年来,新一届海沧区委区*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密切两岸情谊中深耕细作,持续加速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我们欣喜地看到
海沧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
活跃着越来越多台湾青年的身影
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带动下
台湾青年积极投身海沧乡村振兴
在共担责任、共建乡村、共治家园、共享成果中
分享着大陆及海沧的发展成果和发展机遇
1.
唤醒沉睡的家园意识
近海滨,有水塘,水塘边上芦苇生。
芦塘,这个位于厦门与漳州交界处的小村落,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背山临海、物产丰饶。
水赋予芦塘灵气,山赋予芦塘胆气。这里是闽台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青礁慈济东宫、院前闽台生态文化村、开台文化公园比邻而居,文化底蕴厚重,崇文重教的耕读文化世代相承,“祖孙五代三尚书”“一村二十四进士”的佳话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内生能力弱等困境交织叠加,一连串的发展难题无法回避。
就这样,原本乡风淳朴、人丁兴旺的芦塘社,渐渐在时代的浪潮中褪去了“华服”——田地荒芜、古厝废弃,延续千年的乡村文明,也像留守的老人一般步入了垂垂暮年。
时间来到年,新一届海沧区委区*府提出“弘扬耕读文化”,创新诠释耕读文化的光与热,使之成为实现农村与城区同发展、农民与市民同进步的动力源。
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滋养调动了精气神,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的乡愁和家园意识。在芦塘社,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家园,世代扎根于此的人们不禁自问:“承载着乡土情结的山水田园在记忆中渐行渐远,我们甘心吗?”
“我们要改变,我们要行动,我们要参与!”
面对“市级乡村振兴重点试点示范村”的新挑战,芦塘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我们希望芦塘就是芦塘。”青礁村村主任颜卫民告诉记者,“芦塘的改造不要‘花花肠子,不照抄别的村的‘作业’,每一个改变都要符合实际,实实在在对村民有利。”
颜卫民的思路与扎根青礁村6年的台湾规划师李佩珍不谋而合。作为青礁村的社区营造员,李佩珍坚定地说,“流水车间式”的乡村整治将原本千姿百态、特色鲜明的田园村落,都改造成棱角全无的模式化聚居区。芦塘社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一定不能辜负。
思考是行动的前提,在海沧区委区*府指导下,两岸同胞一同在芦塘社画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路线图: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以人居环境治理为平台、文化振兴为核心、产业发展为手段,循序渐进系统提升村庄活力。
先谋后动方能厚积薄发。深入思考后形成的清晰思路,广泛调研基础上作出的理性决策,成为芦塘共谋乡村振兴的行动指针。
锁定未来,引弓开弦。
2.
重塑共建共治的发展肌理
“先造人,再造物。”
“社区营造的通常步骤是先造人,再造物,强调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这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异曲同工。”基于丰富的社区营造经验,李佩珍提出,乡村振兴的根本意义在于“造人”,即改变村民的理念与认识。
台湾开展社区营造的时间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累积的乡村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区关系弱化等负面效应,当地相关部门推行以社区为单位,以“造人”“造景”和“造产”为目标的社区营造行动。
在海沧,决策者深知,要做好乡村振兴,修修路、刷刷墙远远不够,倘若忽略人的要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