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工程有限公司一线施工员
感悟:作为一名市*工程人,我很荣幸能为“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添砖加瓦。年继续扬帆起航,用工匠精神筑造精品工程。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柯小娇)90后的张鹏飞,是厦门市*工程有限公司一线施工员,也是厦门新机场混凝土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年,对他来说,是倍感压力的一年。
去年年初,正是厦门新机场混凝土生产基地“高速运转”之时。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面对疫情影响和工期压力,张鹏飞带领项目部迎难而上,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为新机场建设提供可靠的混凝土供应保障。
人员到岗,项目才能顺利复工复产。去年正月初十,张鹏飞就开始联系工长,组织工人复工。当时正值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很多工人不愿意返岗,“有的直接说没人;有的今天答应了,明天又反悔;有的说会来十几个,最后只来5人。”张鹏飞屡屡碰壁,但屡败屡战。
做完返岗工人的思想工作,张鹏飞又忙着组织工人返厦后的安置工作,组织核酸检测、安排地方隔离、及时报送信息……“每天有大量对接、收集工作,不能有一丝纰漏,这些都是以前从没有经历过的。”在张鹏飞协调组织下,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该项目于年2月19日顺利通过翔安区建设局复工疫情评估,成为机场片区首个复工复产项目。
去年3月中旬,随着返岗工人的增多,为了把失去的近两个月工期“抢”回来,张鹏飞带领项目部开启“白加黑”模式,实行两班倒,一组下班后,另一组直接上。那段日子,张鹏飞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去年6月底,第一条具备试生产条件的生产线“抢”出来了。去年9月,厦门新机场混凝土生产基地3条生产线全部完工。
即将“功成身退”之时,张鹏飞对位于翔安大嶝岛的这片工地十分不舍。“刚进场时,那里就像一片戈壁滩,没水没电,一天也喝不上一口热水,晚上睡觉时海风狂啸,听得人害怕。”他回忆,虽然如此,但是那里夏天凉爽,晚上还能看到星星。后来,水电也接通了。
如今,张鹏飞已经紧锣密鼓地投入另一个项目——厦门国际创新智慧产业园的建设中。今年春节,为响应留“厦”过年的号召,张鹏飞不准备回山西老家。“春节期间,我们不停工,继续在厦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