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0日五洲宾馆
3个小时到厦门、长沙;5小时到武汉南宁;上海、北京纳入12小时生活圈……高铁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深圳人的出行方式,并更深层次影响着深圳经济和城市格局。如何在高铁经济中抢抓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北站高铁枢纽作为国家“四纵四横”高铁网络的重要节点将如何发展?“高铁新城”应如何规划建设?3月30日,“新枢纽·新中心——深圳高铁经济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一场关于高铁经济的思想盛宴从这里开启。从国际高铁发展经验到中国高铁运行情况;从国外高铁城市规划的亮点,到深圳北站片区新城市中心的建议;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到深圳高铁经济与湾区经济的对接……与会专家学者精彩观点碰撞,现场听众直呼过瘾。1高铁“互联互通”带来新机遇高铁经济的特点是什么?“高铁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主持人抛出的宏观问题,打开了专家们的思路,“互联互通”“高铁站经济”等一个个新鲜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刚刚从博鳌亚洲论坛赶到深圳出席论坛的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樊纲,用“互联互通”开始了他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最近的热门话题是“一带一路”,讲的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提高了经济效益、创造经济产能,使得城市发展的格局、区域经济的格局改变。高铁就是互联互通的重要体现,通过高铁,深圳将实现深广惠三大经济体互联互通,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资委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科技部中国产学研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刘延宁,以“7个经济拐点与14步措施”为题,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层面,对高铁经济紧迫性、局限性、可转化因素等对高铁发展的新机遇进行了分析。她指出,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高铁让国内外一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聚集,高铁形成了区域合作的最有利形势。
在嘉宾互动环节,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特邀教授刘佩琼,用“四流”概括高铁的作用,第一人流,她指出人流并不是仅是人数的多少,更是人才的流动,深圳要借高铁引进人才,吸纳人才。第二,物流。深圳应借助高铁枢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在物流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第三,金融流,深圳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通过高铁优势,深圳应争取把金融服务延伸至珠江三角洲。第四,信息流,只有加强信息流,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
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赵鹏林作为本土专家,对深圳高铁经济的考虑“更接地气”。他表示,搭上了国家高铁建设的快车,深圳的交通优势进一步突出,深圳从全国铁路的末梢成为前沿和腹地。他认为,与传统的铁路主要服务于旅行人员不同,今后高铁站周边的经济主要是服务于城市的商务人员。“高铁给深圳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他说,服装、珠宝等是深圳的传统产业,由于高铁的便利,人们会愿意到深圳看看深圳服装、深圳珠宝。他建议在高铁网和互联网结合的“北站片区”,最有潜力建设经济“高产田”。2“高铁新城”要更亲民深圳北站,从一个交通枢纽到区域经济中心,还有多远的距离?能否以创新性的思维对北站周边的城市规划进行布局?在论坛的第二议题中,以香港大学教授、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与研究学会特邀委员王缉宪为代表的专家建言,不妨围绕深圳北站,合理规划车站与周边的接驳设施,将龙华打造成受“90后”、“00后”欢迎的集创意公共空间、特色科技与现代服务也为一体的产业新城。
王缉宪将深圳北站和香港沙田以及日本京都车站做了对比,他的研究成果认为,深圳北站目前规划在“亲民”方面还不够,龙华新区可以汲取日本京都的经验,不是交通枢纽周边建商业设施,而是把交通枢纽“嵌入”到大的商业环境中,“这个车站走进去,首先是个商业街区,有商场,有剧院,有公共的演出、休闲、观光空间。而车站的功能可能仅仅占了10%左右。”王辑宪说。
谈到高铁的“亲民”一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交通专业院院长刘龙胜建议,龙华新区应把高铁站和周边的慢行系统开发好,把人流留下来;同时,铁路部门在售票方面不妨更加灵活,目前的返程效率并不高,“可能我晚上6点钟在广州谈完了事,想买回深圳的票,此时最早只能买到晚上11点的了,这种体验还不够高效。”
对于规划高铁站对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与研究协会特邀委员夏春在互动环节谈到了几组他研究得出的数字,非常有说服力。研究显示,人们出行的地理距离缩短一半,对整个经济体生产力的提高创新知识的传播可以有10%提高;年到年的长期数据还显示,有高铁的省和没有高铁省的旅游业发展相比,有高铁的省国外游客会增加20%,旅游业的收入会增加25%。综上夏春教授认为,从龙华—福田—香港西九龙高铁较原计划晚开通,对于香港的长期发展实际上是有影响的。
中国交通协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原巡视员宋朝义也从区位优势上,认同深圳北站交通枢纽对龙华新区未来发展的带动效应,他认为深圳北站片区的辐射作用有望在年左右达到顶峰,“未来龙华新区一定是个颇具规模的新兴城区。”宋朝义说。3借高铁对接“一带一路”去年以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为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