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配市场,正酝酿着一场巨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表面上改变的是采选方式,实质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链条。
年春,各地的线下馆配会,纷纷改变为线上馆配会。继广东新华年春季馆配会、全国春季网上馆配订货会、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后,第十六届春季全国地方版线上图书博览会今日开幕。
采购上“云”,线上交易,线上馆配会交出了漂亮答卷。据公开数据显示,多项指标远高于线下馆配会。如,全国馆配商联盟春季图采会上线5天,总采购码洋达1.69亿。其中,参展出版单位家,参展图书馆家,采购册数万册,读者荐购码洋万。
全新的“云馆配”模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的催化剂,馆社商如何主动应对?当下,“云采购”模式有哪些利弊得失,对可见的未来产生哪些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值得业界和馆界深思。
首次由图书馆举办的以云馆配为主题的线上直播会议应运而生。4月2日,由河南省图书馆主办,上海市图书馆学会、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协办的图书馆云馆配采访工作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10位馆界专家以务实、充满前瞻性的产业研判,对未来图书馆的采访模式与发展给出建议。河南省图书馆研发的云晟图书馆智能采访管理系统“图书馆网上采访平台”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直播,这也是国内首家由图书馆主导研发的采访平台。
研讨会以“线上研讨+专题访谈”的形式举办,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河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孔德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认为此次会议聚焦热点问题,交流云馆配的成果和经验,探索采访工作新模式,助力图书馆资源建设。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图书馆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金晓明主持了当天上午的专题研讨会,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郑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白广思分别以《馆配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应对》《学术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创新》《图书馆线上采访平台发展趋势》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就云馆配模式及发展趋势、相关实践及平台建设展开探讨。当天下午的专题访谈由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志荣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袁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小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河南省图书馆文创中心主任田利围绕线上云馆配平台在图书馆资源采购实践中的优势、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深入而富有实践的探讨。
产业变革“四大共识”助力图书馆资源建设
研讨会嘉宾济济一堂
共识
1
线上采选+线下交流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馆采将主流化、常态化
“云馆配”的出现生逢其时,线上采选从个别化转变为常态化,而不仅仅是限于疫情期间。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网上采选具有成本低、品种全、产品新、信息丰富、人数不限、读者参与、时间灵活等诸多特点。叠加网上采访的常规化、日常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馆采将成为主流模式,图书馆人应勇于并善于尝试新方法、新流程。
在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看来,“云采购”在疫情期间为图书馆提供足不出户、集中购书的便利,其实之前采访馆员的在馆作业也可以说是“云馆配”。做好图书采购工作,要提高馆员能力,既要领会图书馆的采访原则和重点,把脉出版动向,又了解读者需求,勤沟通,多交流,善合作,是提高馆配工作水平的法则。
共识
2
系统集中采购+读者线上荐购
构成未来馆藏图书采购的主要方式
智能化的线上采访平台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需要布设以大数据支撑的线上采访平台,并与出版社书目系统实时对接。系统集中采购和读者线上荐购将是未来馆藏图书采购的主要方式。
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分享了重大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包括智能采选的做法,提出新时期学术图书馆馆藏策略要高度重视独有馆藏建设,以学术类、文献型资源建设为核心。
郑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白广思提出,图书馆资源建设由专业馆员采访和读者荐购模式共同组成,读者将更多地参与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来。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认为,云采购相对于传统采购最大的优势是满足读者参与图书采选,但平台也要考虑如何长期吸引读者一直保持采选的积极性。
共识
3
打破壁垒
构建集纸电同步采购一体化的平台
图书馆人呼唤打破壁垒,建立一个集纸电同步采购一体化的平台。理想化的云馆配平台不仅信息尽可能全面,检索功能强大(支持中图法和学科代码结合),还应有统一的界面、统一的采选方式、统一的后台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并自动对接图书馆管理系统,以便馆员和读者操作。以解决目前多平台、多界面使用不便,多平台数据无法交互,查重数据时滞和操作程序烦琐等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袁青认为,当前的云采购平台作为全新的选书模式、全新的采购体验,有益于工作信息的获取及采选方式的完善,但她也希望多方重视期货书目的上传,以及在云采购中满足图书馆个性化需求等。
对于这一理想化的平台设想,河南省图书馆文创中心的田利提出,目前大一统平台暂时还不能马上实现,这需要平台具备所有用户均认可的公正性、各项资源均可在平台上展示的容纳性,以及满足所有资源相关方的利益平衡性等多项条件,但各平台会在保持自我特色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合作,以服务不同层次的图书馆。
共识
4
馆采质量+馆采效率
云馆配平台建设的核心
面对海量的书目数据,图书采选难度越来越大,在数量之下,馆采质量仍是图书馆藏资源建设的核心。馆社积极呼吁提升CIP数据的规范性,丰富CIP数据内容,并希望相关机构尽快修订CIP的国家标准。(CIP数据应含出版社类型、出版类型、重点图书、获奖图书;作者单位、国家级人才工程;适读人群;教育部学科代码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小强提出,好的“云馆配”平台应确保采选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是用户(读者和馆员)能快速选择到自己需要的好书;二是馆员能高效处理荐购并生成合适的订单。解决这两者的根本性解决办法之一,便是丰富CIP数据内容,同时减少图书出版后上下游对数据加工的重复劳动。
对于如何做好馆采,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看来,出版社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确保提供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和图书馆达成元数据标准共识等;图书馆也要建立出版社的“朋友圈”,建立符合学校学科发展特点、馆藏特质的领先出版社“朋友圈”,并长期跟踪该出版社的年度书单,查漏补缺。
除以上共识外,馆界专家还就目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