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商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慢出版找回出版人应有尊严的可能
TUhjnbcbe - 2021/2/25 2:42:00

最近,中国编客找到了3位特别有趣的策划人,他们有的逃离一线城市,有的即便在一线城市也游离于正规的“上班族”圈层。他们孑然独立,充满了呼应时代底色的勇气,但又脚踏实地。在流量当道的眼下,他们不追赶热点,但看重书的“卖点”。他们的缓慢努力,让我们看到出版应有的尊严和姿态。

鹿书:

我们具有了出版冷门佳作的灵活性

■受访人:周昀(鹿书工作室负责人)

年年底,周昀离开工作6年的北京,回到上学6年的武汉创建鹿书工作室。离开北京后,跟武汉的出版社谈做鹿书工作室,周昀参照的是在北京图书公司做艺术类图书主编的标准,提出第1年不考核,第2年盈利,第3年实现万码洋。

3年过去,当年定下的目标基本都按预计实现了,可是实现的方式却完全出乎周昀的意料。第2年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但第3年的造货码洋远不到万。事实上,这一年部门一共才出了6种新书,最终却实现盈利,并且基本实现了年初定下的利润目标。造货码洋万,是在北京时的指标,实现起来并不难。

算下来,一个编室一年出十几种书,每种印1万册,再有几种加印,就差不多了,但万码洋并不能保证编辑室盈利。为什么在北京创造了万码洋是亏损,回武汉1年出6种书,每种印数三五千,反倒盈利了呢?带着问题,记者专访了鹿书工作室负责人周昀。
  

鹿书想做怎样的产品以及它想为这个时代留下什么?还是说,并没有这类的苛求?

■以我们现在的体量和影响力,谈想为时代留下什么似乎有点不切实际。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曾经被某些书或者某些话所触动,受它们影响,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书也能够给别人带来有益的触动和影响,哪怕这种益处细微到无法被感知,或者哪怕只对一个人产生了这样的作用。这是我们做书的初衷,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意义感。

从一线城市的册首印到册盈利,您是否觉得,一线城市已经不太适合做书人潜心做内容?更多的是被各种流量追赶,还是说并非如此?

■我觉得可能正好相反,从结果来看,不管是想要做出更好的内容,还是想要内容获得更大范围的接受,一线城市都是更好的选择。一线城市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经营理念,可以追逐流量,也可以潜心做内容;二三线城市生活和经营压力会小一些,但各方面还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你潜心做出来的内容可能无法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册盈利,那其实只是自娱自乐而已。我们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一方面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想参与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意味着二三线城市就更适合潜心做内容。

从刚开始到现在,鹿书团队有多少人?分工情况?这些人是怎么聚集起来的?

■目前有三个编辑,基本是各自承担一本书的全流程,社里的平台也会提供辅助。都是正常招聘来的,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就凑起来了,相对比较稳定。

鹿书团队目前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类似北京公司的协同方式吗?还是不太一样?

■相比北京可能要操心的事情会多一些,除了本职工作,编辑还要负责版权、制作、印务、营销、发行,没有专业化分工,其实是不成熟和落后的,纯粹出于成本收益的实用主义考量,如前面所说,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

能详细聊聊鹿书做书的逻辑吗?您也提到,似乎选题间关联性并不大。那么,鹿书在决定做一个内容时,完整的思考曲线是怎样的?

■一方面是从编辑的个人经验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出版找回出版人应有尊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