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商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到底该如何评价厦门这座城市
TUhjnbcbe - 2025/1/13 4:14:00

文/伍拾圆

到底该如何评价厦门这座城市?这是某乎上一道热门提问。

简单一句话,所有只以一个整体看厦门的角度都是耍流氓。

看厦门,至少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鼓浪屿,第二层次是岛内,第三层次是岛外。

之前我们曾写过一篇《厦门,三个世界区隔分明的城市》,也是这个意思。下面咱说得更全面简要一点。

一、鼓浪屿是厦门的过去

鼓浪屿,一座只有1.87平方公里的小小岛,只比对面的厦门大学大0.2平方公里。

鼓浪屿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荒无人烟,只是打渔的渔民偶尔会在上面歇脚。

三百多年前(年前后),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鼓浪屿,这个人叫郑成功。

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以厦门(岛)和鼓浪屿为大本营,在这里整军备战,操练水兵,终于在年从荷兰殖民政府手中收回台湾。

此后鼓浪屿就成为一座有军事价值的小岛,人烟渐渐鼎盛。

到了年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厦门是其中之一。之后由于鼓浪屿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西方列强强行租用,和上海一起成为旧中国两大公共租界。

现在常说鼓浪屿百年辉煌,这个“百年”,指的就是年鸦片战争之后到年鼓浪屿被日本侵略者完全占领的这段时间。

在这年里,鼓浪屿没有主权,只有西方文明风气和华侨资本的涌入。它成就了鼓浪屿在教育、财富上对全国其它地方辗压式的领先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后来在音乐、艺术、医学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留下0多幢风格各异的老别墅。

鼓浪屿在年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这年的积淀结出的果实。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们对鼓浪屿恢复行使主权,很遗憾,从这时候起,鼓浪屿是一步一步走下坡的。

历史和人生一样,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

年,鼓浪屿告别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区一级行政区,改为厦门市政府管辖的风景名胜区和思明区政府管辖的街道一级居民区,这被专家学者称为鼓浪屿的“二元管理体制”。

现在的鼓浪屿就像是厦门的后花园,不过这个后花园好像是专门为游客准备的,本地人没什么事很少会上去。都认为到处是游客,没意思。

其实,本地人平时如果有时间(尽量错开节假日和暑假)上去走一走,也可以找家民宿住一晚当度度假,还是很有感觉的。

全国各地的游客,就是冲着这种“有感觉”而来,至于这种“有感觉”是什么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作为厦门的旅游头牌,鼓浪屿每年吸引着一、两千万人潮(现在每天限客5万),它对厦门在全国旅游热度上的贡献,绝对超过50%。

厦门被形容为“慢城”、“慵懒城市”等,基本上是“全国最美城区”鼓浪屿的功劳。

鼓浪屿作为厦门的第一层次,它属于过去(要不怎么叫遗产呢),是厦门的家底。拥有鼓浪屿,是厦门N生N世修来的福报。

二、岛内是厦门的现在

岛内是厦门的第二层次,由思明区和湖里区组成。

岛内如今还是厦门的主体,虽然它的面积(平方公里)不到全市(平方公里)的十分之一,却住着全市将近一半的人口(万左右)。

这导致岛内的人口密度极大,平均每平方公里住着1.3万人,比国际大都市香港、新加坡都大。很多人对此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在可以预见的至少十几二十年里,岛内作为厦门的主体地位应该不会动摇。

事实上,厦门独立成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很短,直到年,厦门才以“特别市”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此前它一直是属于泉州的同安县管辖的一座海岛。

自从脱离泉州,厦门就开启了狂飙突进的城市地位提升模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和福州一起成为福建省唯二的省直辖市,此时的泉州,反而被改名成晋江专区。

到了改革开放,厦门成了经济特区,后来又成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位高到连省会福州都比它低半级(福州是地级市,厦门是全国唯一行政级别高于省会的城市)。

不过,城市地位的狂飙突进,并没有带来经济体量的快速增加(泉州人民和福州人民对此表示很不服,呵呵)。在福建省内,厦门的经济体量一直是老三,排在泉州和福州之后。有人估算,漳州也很快会超越厦门,到时厦门只能排老四了。

当然,算人均的话,厦门还是福建老大。

经济体量上不去,有人说是厦门原来底子太薄;有人说是因为厦门常住人口太少;也有人说厦门人胆子不够大缺乏冒险精神,空有经济特区的头衔;还有人说因为地处台湾海峡前沿,新中国成立以后厦门一直是战争前线,史上著名的“炮战”,可是打到年才停止。

各种说法都有,各种说法也都有道理。

其实,厦门有一些建设还是很大手笔的。

年通车的厦门大桥是全国第一座跨海大桥;

年通车的海沧大桥是亚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

9年通车的翔安隧道是全国第一条海底隧道。

这些大手笔建设的背后说明什么?说明过去厦门的基础设施一直十分薄弱,导致很多投资只能龟缩在岛内,厦门经济体量没有起来,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总体上,按人口规模和GDP总量,厦门在全国连二线城市都排不上。但就城市管理和环境优越,岛内绝对称得上是一线城市的水准。

作为厦门的第二层次,岛内代表了厦门的现在,是厦门PK其它城市的主力军。

三、岛外是厦门的未来

如果说岛内是一线城市的标准,那作为厦门第三层次的岛外,则连三线城市都够不上。

岛内外相差太多,是厦门最大的瓶颈。

上面说了,厦门单独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很短,年才从泉州独立出来。岛外加入厦门的历史则更短,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分别从泉州、漳州划割过来的。

现在岛外有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行政区。它们占了厦门土地面积的90%,但常住人口只占厦门的50%多一点。

岛内和岛外比,常住人口密度是10:1,岛外绝对的地广人稀。

厦门要发展,重心和思路必然要转向岛外。取消桥隧收费,抢人计划的新落户人员大部分都在岛外等等,这些都说明岛外的脚步应该会走得越来越快。

作为厦门的第三层次,岛外代表了厦门的未来,厦门未来会不会好,看岛外。

厦门的三个层次,就像是金字塔,塔尖是鼓浪屿,中间是岛内,底层是岛外。

底层越稳,金字塔才会越坚固,所以厦门的未来一定取决于岛外的发展,除此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四、关于厦门房价

厦门房价,呵呵,全国第四,紧随北上深之后,连广州都比不上厦门。

所以全国人民的口水都在喷厦门,你一个二线城市都够不上的小城,也配一线城市的房价?呸!

这几年,因为房价而黑厦门显然成为一种时尚。

厦门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各方都有解读,也是各方都有道理。

但不管有没有道理,厦门的房价就那么存在着,挺气人的。

我只说一点:所有只以厦门各种经济、人口、工资之类的数据解读厦门房价的行为也都是耍流氓。

为什么?因为厦门60%以上的房子是外地人买的,这个“外地人”,大部分是不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外地人,他们的财富在厦门的各类数据中看不到。

其中又以泉州、漳州、龙岩为最多。泉州有民营企业,漳州有水果,龙岩有矿,他们中的有钱人,几乎在厦门都有房产。

厦门吸引他们的是什么?一是环境,二是教育。环境好,适合生活和养老;教育好,适合培养下一代。就这么简单。

此处,可看我们以前整理的干货:关于厦门房价,你应该了解的一些干货

厦门的房价会崩盘吗?太多人的眼睛都盯着这个问题。

崩盘大概率不会,国家意志不允许;再疯狂上涨也大概率不会,房住不炒的国家调控同样不允许。

横盘应该是会的,毕竟过去走得太快,得等一等经济再往前发展几年,让国民收入匹配得上这样的房价之后再看往哪里走。

五、关于厦门与台湾

厦门和台湾发生关系是从郑成功时代开始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大本营就是厦门。

清朝时期,厦门和台湾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先是在厦门设立台厦道,也就是说,当时清政府治理台湾的机构,最早是在厦门。

台湾则在厦门设有“台湾公馆”(相当于台湾驻厦门办事处),负责对接大陆和台湾相关的物资调运、人员往来等事务。

在厦门沙坡尾有一条巷子叫“配料馆巷”,它的名称来源于当年清政府所有从大陆运往台湾的民生、军事等物资,都要在厦门配齐才起运,久而久之,这个筹配物资的地方,就被叫成了“配料馆”。

后来撤台厦道,单独设立台湾道,道署在今天的台南,行政隶属上归福建省管辖。

道,是清朝政府设立的一种介于省和市之间的行政机构,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副省级。当时的台湾,是副省级级别的行政区域。

年台湾被日本占领之后,一大批台湾的仁人志士不甘成为亡国奴,纷纷内渡大陆,厦门成了他们落脚的地方。

他们在厦门生活了很多年,也留下许多至今依然还在的著名建筑,比如今天我们在厦门轮渡看往鼓浪屿,除了日光岩,另一处鼓浪屿的标志物就是红屋顶的八卦楼。

八卦楼就是当年内渡大陆的台湾“板桥林家”子弟林鹤寿建造的。

林鹤寿的堂兄弟林菽庄则建造了如今鼓浪屿最知名的景点之一菽庄花园,还有现在已经改为高端度假酒店的林氏府。

台湾另一显赫家族“雾峰林家”的子弟林祖密,内渡大陆后追随孙中山投身救国运动,他在鼓浪屿也建有一幢别墅,叫“宫保第”。

当然,也有一大批“日籍浪人”(日本籍台湾人)到厦门兴风作浪。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以林滚为首的“十八大哥”,他们配合日本人在厦门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比如“台纪事件”、“台吴事件”、“台臧事件”、“台林事件”等,每次事件过后,日本对厦门的控制就更进一步,直至年完全占领厦门。

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厦门又一次扮演了台湾的“配料馆”角色,他从全国各地运往台湾的黄金白银等战略金融物资,一部分是先运到厦门储存,最后由战舰统一运往台湾。

有专家学者估算,当年蒋介石运往台湾的黄金,至少有四分之一是从厦门起运(其余大部分的起运点是上海)。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腾飞,正是这些从大陆抢运的黄金白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和台湾恢复往来,影视业已经相当发达的台湾拍的第一部反映两岸关系,在大陆引发观看热潮的电视剧就叫《厦门新娘》。

在地理上,厦门是和台湾距离最近的大陆城市。在历史和交往上,大陆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厦门一样和台湾这么紧密。

不过,改革开放后,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厦门一直只是他们不温不火的选择而已,不像广东和江苏那么火热,个中缘由,也值得探究。

六、厦门与泉州之争

厦门与泉州之争,还是口水喷出来的。泉州人民不服啊,明明几十年之前厦门还是泉州的小跟班,怎么现在就压了泉州一头呢。

也是,最迟从五代十国起(公元年左右),厦门划入泉州版图,到年,整整0年的时间,厦门一直是泉州的管辖之地。

不过从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不久之后鼓浪屿又被开辟为公共租界,撇开主权上的屈辱不说,这意味着闽南甚至福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转移,厦门成为中心位置。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厦门一步步发展成今天,行政级别上是副省级,高过泉州半级。这半级,是正厅与副部的区别,它的份量,熟悉中国官方行政级别设置的人都知道。

重点还在于,泉州其实是厦门一直的输血者,越输血,被甩得越远,这种不爽,找谁说理去。

全国大约有万海外华侨,其中福建籍的占了多万,多万里面,泉州占了将近一半,有多万。

这些泉州华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海外发了财回国投资,几乎无一例外选择厦门。那时候厦门有鼓浪屿这个公共租界,相对安全。

结果就是从泉州出去的人,回来之后都带着巨大的财富去了厦门,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许经权、黄秀烺等等,他们当中,单单黄奕住一个就富可敌国。

此处可看:

多幢老别墅,鼓浪屿首富留给后代子孙最硬核的遗产

要是到此也就罢了,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在福建最发达的泉州,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又一次选择了厦门,纷纷把企业总部设在这里。现在厦门的观音山,说白了就是泉州民营企业总部所在地。

这些民营企业看中了厦门什么?自然是厦门经济特区比泉州规范的营商环境和优惠政策。它们把总部设在厦门,工厂设在泉州,等于在泉州赚了钱,结果一大部分算厦门的,你说泉州能爽吗?

好吧,争归争,不爽归不爽,都是自家兄弟,和吧,和气生财。

要是能从和到合,重新回到年以前,那就更妙,福建马上有一座人口0多万,经济总量1万多亿的准一线城市。

只不过,合了之后是叫“泉州”好呢还是“厦门”好?挺纠结的,哈哈。

某种意义上,厦门与泉州之争,是闽南地区经济重心风水轮流转的缩影。从过去的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再到现在的厦门港,厦门算是赶上了机遇吧。

在最好的时代被推到了最好的位置,厦门理应还可以发展得更好。厦门加油!

1
查看完整版本: 到底该如何评价厦门这座城市